上海虹口作協第四場“名家訪談”如期舉行,秋天的旋律 創作的密碼
來源:
|
作者:changshenggufen
|
發布時間 :2024-08-20
|
673 次瀏覽:
|
分享到:
2024年8月20日,由上海市虹口區作協與虹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虹口區文明辦聯合舉辦的第四場“名家訪談”活動如期在虹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功舉行。長風萬里送秋雁,滬上秋日勝春朝——來自滬上的文學與詩歌創作者愛好者匯聚一堂,聆聽訪談交流作品探索未來。
文學評論家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、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、上海市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主任、《上海作家》主編楊斌華,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上海市作家協會創聯室副主任、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、上海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、《上海詩人》雜志副主編、崇明區作家協會主席楊繡麗,虹口區文聯副主席、作協常務副主席袁興金,虹口區作協副主席胡建平(簡平)、劉艷麗、傅亮、杜洪連,虹口區作協秘書長陳仲翰,虹口區作協理事、會員,虹陽詩文誦讀社成員,以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喜愛書香和閱讀的作家、詩人和嘉賓愛好文學市民朋友們共50余人參加了活動。活動由上海市虹口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劉艷麗全程主持。
此次接受名家訪談的作家,共有2位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、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、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、上海市戲劇家協會會員、虹口區作家協會理事、上海光啟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曹禹;原解放日報支部生活主任編輯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,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、虹口區作家協會理事、《北外灘文學》雜志執行副主編張志萍。
活動現場,曹禹老師圍繞自己對“命題作文”,也就是作為一名劇作者按照委托方的要求來創作劇本,從“要我寫”變成“我要寫”的心路歷程,從《徐光啟》到《哎呀,不怕2.0版》《長腳雨》的劇本創作過程,他把自己定位是一名戲劇人,他說“戲劇是我的第二生命”,對生命意義和人類命運的不懈叩問,是戲劇藝術自誕生以來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。戲劇離不開生活,而生活又是多么需要通過戲劇的手段來揭示人心。生活是戲劇的根,戲劇與生活相互觀照,用戲劇的方式探索人心,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——這就是我的戲劇觀。張志萍老師回憶了自己近百篇報告文學的寫作過程和創作經驗,敘述了自己與名家訪談的點點滴滴,其中有中國書法蘭亭獎獲得者、著名書法篆刻家高式熊,連環畫《鐵道游擊隊》作者之一韓和平,著名國畫大家戴敦邦、汪觀清、陳佩秋,人民音樂的文化使者陸春齡,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,上海世博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滕俊杰,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趙憲珍,著名作家、電影表演藝術家黃宗英等大家和先進典型。她說訪談主要是傾聽、理解、用心,是采訪者首要的基本功。在內容選擇上,在未雨綢繆方面,如何形成獨家,除了充足做好“功課”,還須在文章的視角和思想性上下一番功夫。熱愛是最好的老師。這些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和先進典型,對自己的事業都有著滿腔的熱情和矢志的追求。采訪他們和采寫他們,對我本人是很好的啟迪和教育過程,受益良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