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是從那時起,對竹子和植物的情愫扎在了武重義的心中。 在來到緬甸帕奧禪林清修的第一年,武重義種下了一萬株樹,今年年底他在這里的修行即將完成,他迫切地想完成自己定下的今年的目標——種植兩萬株樹。 禪修中心的許多僧人們都曾聽聞鄰國的建筑大師就在這里清修,卻從未想到這個常常在路邊與工人們搬樹、種樹的年輕人,就是這個建筑大師。 最會用竹子的建筑師 成為一名建筑師是武重義年少時候立下的志向,問起志向的來源,武重義坦誠地笑道:“因為可以掙錢,小時候就覺得幫別人設計、造房子可以掙很多錢。” 1996年,在河內念建筑的武重義拿到了日本政府的一筆獎學金,先去了名古屋工業大學學習,之后進入東京大學攻讀研究生,師從日本建筑師內藤廣。 在日本,無論是直接從內藤廣身上獲得的教育,還是整個日本建筑的氛圍,都讓武重義開始思考:不破壞環境、能與環境相處的建筑到底是什么。 2006年是武重義在日本的第十年,他停止了自己的博士學業,選擇回到越南,在胡志明市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: “日本已經有這么多明星建筑師站到世界的舞臺上,再多一個不會改變什么。但越南真的需要我。” 此時的武重義已經被竹子便宜、易得、耐用、可快速再生的性能所吸引,開始了一系列竹造建筑的試驗。但很快,他遇到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:沒有任何委托項目找上門。在鋼筋混凝土建造中飛速發展的越南建造市場,完全不懂這個年輕人要用竹子做什么。 不能受困于現狀,武重義很快在越南南部平陽省土木龍市的一片熱帶雨林里,租下一塊土地,自己召集、訓練工匠,用7000根竹子搭建了一個咖啡館,每根竹子成本約1美元。 因為咖啡館架在水面而主體完全敞開,涼風略過水面進入室內,他給項目取了個詩意的名字“風與水咖啡館”。 咖啡館對越南人來說,街頭巷尾隨處可見,是喝咖啡、果汁和聊天的休閑空間。用竹子造咖啡館,是當時的武重義最可控制成本、又可進行竹造建筑實踐的自然選擇,也最容易讓他的潛在客戶留意到。 風與水咖啡館的主體還是采用了鋼結構,竹材作為輔助支撐,雖然是現代建筑,卻和周圍的景觀融為了一體。在這里,武重義看到了人們置身于開放空間里談天說地的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