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是用竹子造房子成本低,一平米的造價只需250美元(不到1750人民幣); 最后小島和外界的交通聯系完全靠船只,竹作為建材,運輸成本大大降低,而且工期只需三個月,工匠的人力成本也相對低廉。 旅社主體分成兩個部分,五間竹屋客房和一個竹屋餐廳。 每座兩層高的客房,由固定的竹制框架單元組合而成,整個建造體現出嚴謹的結構邏輯。 竹屋餐廳,從外觀看像是一個酷炫的大曲面,實際上由13個雙曲拋物線的小結構連在一起組成。原本柔韌的竹子捆綁成竹柱,堅實地插入土地之中。 客房內部是給背包客的通鋪,總共能住上150人,每到周末都是床鋪爆滿,游客囊括了來自全世界的年輕人。 有趣的是,這些年輕的游客幾乎沒有人知道,這個旅社的設計出自這樣一位建筑師之手,在他們眼里,這個沒有過多雕飾細節的建筑,本身就長在自然里、風景中。 為抵抗竹子的蟲害,武重義和他的團隊研究了一套獨特卻不復雜的處理手段:將竹材浸泡在水中3-6個月,然后用煙熏的辦法進行熱處理,在竹子表面形成保護層,便不再會有生蟲的可能。 單根竹子原本長度有限,但通過繩子捆綁和竹釘的釘入,加固了竹子和竹子之間的連接,從而增加竹子長度、實現大跨度彎曲的結構。 同時,在施工前期就測試好竹框架的性能,大大縮短在地施工的時間。 武重義不僅著眼于挖掘竹子本身的潛能,更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考慮對建造成本、人力成本的控制,以及未來材料受損后替換的可能。 在武重義之前,竹子在越南只是木材的一個替代品,使用范圍僅限于小件的生活器物。而他把竹子變成了“21世紀的綠色鋼材”。 竹建筑之外的綠色探索